日本大阪大学宫原晓教授主讲“关·世界”学术讲座29讲
作者:陈倩倩 时间:2025-07-16 点击数:
7月15日上午,日本大阪大学宫原晓(Gyo Miyahara)教授莅临我校,于行政研发大楼1405会议室主讲“关·世界”学术讲座29讲《从17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民间交流轨迹——以唐诗、汉文为中心的考察》,本次讲座由朱东芹教授主持,学院师生代表参加。
宫原晓教授聚焦中日文化交流问题,由唐诗和汉字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切入,对汉字与汉文在日本的传播、汉字在日本的本土化以及日本的汉诗(日本人用汉字写的中国旧体诗,以唐代的律诗和绝句为主,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)创作与吟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,并结合荻生徂徕、赖山阳、宫崎滔天、服部担风等具体案例,探讨了17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中日两国民间人士藉由唐诗、汉文所进行的文化交流实践。他指出,汉字和汉文在日本的传播与演变历史悠久,从1世纪的初步接触到7-8世纪的制度化,再到后来促成了日本独特的书写系统。汉字和汉文教育在日本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汉诗吟诵也成为一种文化传统,不仅是提升自我修养也是提振国民精神的方式,对近现代日本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。他认为,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禁止日本的汉诗吟诵等活动,并非仅出于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考量,而是有意切断中日之间由于共同的汉字文化传统而可能建立的联系。
在问答环节,与会师生围绕“田野调查的经验分享”“对赖山阳《日本外史》的评价”“日本人汉诗创作与吟诵传统的现状”等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。
朱东芹在总结中指出,宫原晓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详实,其围绕唐诗、汉文及中日文化交流所展开的讲述,不仅唤起了我们有关中日关系史的相关知识储备,而且也从文字学和文学等更加专门的角度,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信息。宫原教授的研究对于我们也有启发意义,有助于我们拓宽研究视野,为探讨中日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提供了新颖的视角。
图1 宫原晓教授主讲
图2 讲座现场
初审:陈倩倩
复审:李璇、朱东芹
终审:刘文正